我區退役軍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勇擔重任、發光發熱。
老兵志愿服務隊到孤寡老人家中慰問。
2023年我區開展退役軍人專場招聘94場次,開展就業推介1500余人次。
敲鑼打鼓,把立功喜報送到家。
退役軍人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。 (照片均由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提供)
這是傾盡全力的關心關愛。
近年來,寧夏聚力“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、讓退役軍人成為全社會尊重的人”,建成涵蓋衣食住行、業教保醫等多個領域,貫通退役安置、就業發展、健康養老全生命周期的“崇軍鏈”,讓崇軍行動從重點領域轉向社會全域,從試點探索走向全國經驗,從系統共為化為全區共識,成為新時代寧夏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“金名片”。
這是全力以赴的感恩前行。
寧夏廣大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、忠誠守初心,挑重擔、當先鋒,組建老兵志愿服務隊、老兵宣講團、老兵文藝工作隊等,持續擦亮“寧夏老兵”品牌,在各行各業閃閃發光,以奮斗之姿、激揚斗志投身先行區建設。
點點星光,匯聚成河。
寧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路上,退役軍人奮進正當時。
暖心 建成全生命周期的“崇軍鏈”
在寧夏,“崇軍行動”已經成為一種主動自覺、一種光榮驕傲。
全區所有高速公路服務區,“老兵+”服務站為來自全國的現役軍人、退役軍人,提供各種溫馨服務。
在銀川、吳忠等地最繁華的商業街,大家會發現“崇軍商業街”的牌子讓人親切;走進懸掛“崇軍行動”標識的商戶,打折、優惠,讓現役軍人、退役軍人享受“真金白銀”的實惠。
區內所有A級以上旅游景區對現役軍人、退役軍人實行首道門票全免。
一家家醫院主動參與進來,面向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持續開展免費體檢、義診活動。一家家電信運營商為老退役軍人、60歲以上農村籍退役老兵等優撫對象推出專屬優惠套餐。
從2022年率先在全國實施全域“崇軍行動”,到2023年的寧夏“崇軍行動”2.0版,寧夏崇軍“朋友圈”越來越大,社會崇軍力量也越聚越強。
以建設全國崇軍示范省區為目標,寧夏一方面“補鏈”,率先在全國著眼退役軍人全生命周期,建設從退出現役到教育培訓、就業創業、養老送終等“普惠+優待+尊崇”的終身崇軍鏈條,打通上下游的堵點、補齊運行中的盲點、銜接流通中的斷點;一方面“強鏈”,借力教育、民政、人社、衛健、文旅等各部門優勢資源,在醫療服務、教育優待、就業創業等方面深度挖潛,推出醫療康養“崇軍養”、教育培訓“崇軍學”、就業幫扶“崇軍崗”、創業創新“崇軍園”、資金助力“崇軍貸”、商超餐飲“崇軍購”、高速公路“崇軍行”、暢游寧夏“崇軍游”等系列產品,全面帶動領域延伸、品質升級。
1.5萬余家企業商家編織而成的社會崇軍網,讓退役軍人內心的榮光,在一點一滴中發芽、長大,開出最美的花。
“今年,寧夏將持續擦亮全域社會崇軍品牌,在建成全生命周期崇軍鏈的基礎上,‘從點到鏈’‘以鏈擴面’,以吃、穿、住、行、醫、養、上學、就業、幫扶等民生領域為重點,建設以行業為單元的優先優惠優待‘集合體’,跟進打造‘崇軍行動’3.0版,進一步推動崇軍文化沁入人心、崇軍品牌閃亮全國。”1月22日,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說。
榮耀 持續擦亮“寧夏老兵”品牌
一聲“老兵”,一生軍魂。
這兩天氣溫驟降,62歲的老兵張學發,卻用自己的一雙手溫暖了固原城。
他一針一線縫上棉墊,悄悄放到公交車座椅上。“我是一名退役軍人,是黨教育了咱,現在生活這么好,我沒有什么可以回報社會的,只能干些力所能及的事,感恩黨,服務群眾。”張學發說。
在醫院工作多年,蔡國始終踐行著“退役不褪色”,無論何時何地,只要老兵宣講團需要,他從不推脫,身著戎裝,激情滿懷地出現在干部群眾面前。
依托“老班長工作室”,老班長楊治安與老兵政治指導員們發揮“老兵幫老兵”的積極作用,為退役軍人排憂解難。
以文化人,楊泉麓和老兵文藝工作隊成員,共同挖掘、整理紅色文化故事,研究、創作以軍人為題材的文化產品,唱響傳承優良傳統、賡續紅色血脈的好聲音。
2023年,寧夏著力喚醒和激發老兵們紅色基因蘊含的能量,持續擦亮“寧夏老兵”品牌。
目前,我區已全面搭建起以“老兵宣講團”“老兵志愿服務隊”“老兵文藝工作隊”“老兵政治指導員”為骨干,以各領域“兵人才”為基礎的“4+N”老兵工作品牌。據統計,2023年,老兵志愿服務隊較上年增長1倍,達到701支1.4萬人,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214次,“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”獲獎者中退役軍人占到一半;老兵宣講團增加到30支373人,開展宣講活動1191場次;老兵文藝工作隊增加到27支563人,開展送演出活動120場次;選培“老兵政治指導員”592人,服務受眾1萬多人次。
喊一聲“集合”,老兵即到!
拼搏 在奮力建設先行區中彰顯“兵力量”
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,是寧夏承擔的重大使命任務。
奮斗的姿態,始終流淌在軍人的血脈中。
寧夏上下濃厚的崇軍氛圍,更讓廣大退役軍人的報國志,前所未有地被激發。
敢想敢干的退役軍人王歡,帶著20多名戰友一同投身到電力行業。
“老兵”成為了“老板”,但軍人的底色未改變。
充分發揮退役軍人敢打必勝、吃苦耐勞、服從命令、聽從指揮的優勢,短短幾年時間,王歡通過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口碑好的品牌企業,業務從寧夏發展到甘肅、山東、浙江等地,先后為350多名退役軍人提供就業,帶領寧夏南部山區400多名工人脫貧致富,累計帶動1.9萬人就業。
“我時刻忘不了這身綠軍裝,更要對得起這身戎裝。”王歡說。
退役軍人、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司家橋村黨支部書記秦德勝,結合司家橋村平原稻海風光、莊點整齊劃一的優勢,引進龍頭企業流轉土地642.28畝,建設集休閑觀光娛樂體驗于一體的“田園未來村”項目,盤活閑置農宅資源,由企業租賃或與村民合作聯營,帶動農戶參與“田園未來村”項目。同時,為了讓村民一改傳統農民的身份改行做生意,他引導村民建立農家特色餐飲,成功打造了“高家臊子面”“蘭記辣子雞”“周記羊雜碎”等特色農家餐飲品牌菜,真正實現了“企業有賺頭、農戶有掙頭、村莊有看頭”。
“下一步我還是要抓產業。鄉村振興,就要靠產業支撐!”說起村里的未來,“兵支書”秦德勝斬釘截鐵。
脫下的是軍裝,不變的是永遠的軍人情懷。
現在,是最好的時代;當下,也蘊藏著無數機遇。
在賀蘭山腳下播綠現場、在黃河岸邊護河途中、在生產運行第一線、在鄉村振興最前沿……在寧夏,無數王歡、秦德勝這樣的退役軍人們,把個人夢想融入社會發展,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貢獻智慧和力量。
而這抹“橄欖綠”,已經成為標桿、成為旗幟,始終代表著軍人本色、詮釋著時代擔當。(記者 周一青 陳 瑤)